文/刺客
自去年中印爆发边境冲突之后,印度就开始对在印中企下狠手。继上百款中国手机软件被下架之后,中国在印企业也遭遇巨大困难。特别是在2021年12月以来,包括华为、中兴在内的一大批中国手机制造工厂,均遭到印度相关部门的调查,中企根本就无法正常开展。
事实上,遭遇同样待遇的,并不仅仅只是中企,很多在印跨国企业也遭遇该国相关部门的百般刁难。据环球网18日报道,不久前,由于遭到印方突击检查,银行账户被冻结,中国一家手机品牌宣布退出印度市场,理由是“众所周知的原因”。
中国手机品牌离开印度的前提大背景,是遭遇印度税收大棒“打砸抢”的。不只只有中企,很多世界知名跨国企业也都“在劫难逃”。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、美国的IBM、法国烈酒保乐力加等国际跨国公司,也都遭到印方利用税收问题“索债”,印度资本市场在国际社会上臭名昭著。
国际资本在印投资图的是利益,没有利益谁还愿意投资?所以,随着印度市场运营环境不断恶化,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跨国企业,正在印度上演一场“大逃亡”的戏码。印度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,在过去的几年间,已有超过2000家跨国企业暂停在印度市场的业务。
印度一直希望成为代替中国的世界工厂,此举也获得美日等国的大力支持。然而,大量跨国企业纷纷逃离这个印度市场,美日想通过扶植印度抗衡中国的企图,沦为一场国际笑话。对此,印度《商业标准报》指出,很多跨国企业,可能正在对印度市场失去兴趣。
根据印度商业和技术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在印度总共1.2万家“活跃”外国企业中,已有2783家跨国企业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者办事处。数据还显示,截至去年7月份,在全印总共5068家注册的跨国公司,已有1771家退出印度市场。
另外,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每年在印度注册的跨国企业数量,已从2014年的216家,下降到2021年的63家。继续在印运营的所有注册外企比例,也从2014年的80%。下降到2021年的66%。这些现象的出现,足以说明印度这个投资市场,看似庞大但并不适合跨国企业生存。
印度社会消费能力低下,基础设施落后、政府官僚主义严重等因素,只是造成外资大量逃离的一部分因素。印度民粹主义情绪高涨,政府将商业政治化,才是导致印度资本市场臭名昭著的主要因素。对此,印度政府在年度报告中也表达过这样的担忧:形势非常严峻。
显然,造成印度投资市场“形势严峻”后果,恰恰就是印度政府在咎由自取。印度大规模引进外资,从国家的工业发展角度看就是在“借鸡生蛋”。不过,莫迪政府为了迎合国内的民粹势力,稳固自身的政治地位,几年前就迫不及待地推出所谓“印度制造”。莫迪迫切希望振兴印度本土制造业的政策,势必会对外来企业造成严重的冲击和挤压,
印度工业基础薄弱,本土企业很难与外国企业形成竞争。因此,赶走外国企业为本土企业挤出生存空间,也是印度近年来疯狂打压外企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所以,自2021年中印关系恶化之后,莫迪政府就借助国内民粹势力的反华情绪,对中企进行打压,同时将税收大棒砸向其他国家的在印企业,最终导致大量外企选择退出印度市场。
印度投资环境本来就不好,利用外资借鸡生蛋,本来就是促进印度工业发展的正确道路。然而,莫迪政府因太过于自负,或者说过于注重政治因素,动手对在印外企进行打压。莫迪当局这种“杀鸡取卵”的极端政策,对印度工业发展前景而言,是一种自残式举措。
现在,外企带着资本和技术离开了,印度市场倒是空出来了。但问题在于,外企在印度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,印度本土企业有能力取代吗?莫迪政府有一个“印度梦”,就是用25年时间把印度建成发达国家。算起来,比中国快2年。莫迪的意思也很明显:印度想超越中国,甚至取代中国。反正那时候他也不在了,实现不了就怪别人吧!